调理气场 | 邵长文调理气场救世

调理气场 | 邵长文调理气场救世


下面我们看看《诗经》中的命:

《诗经》再看看《论语》中的命:

“命”在《论语》我们可以看到,在中国文化里“命”、“道”、“君子”、“天”、“时”和“知”这几个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。非但在《论语》中,在其它的经典里也如此。就如上面的《诗经》。

我们在找两句《易经》里和“命”相关的句子:

旁行而不流,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《周易系辞上》

“知几其神乎?君子上交不谄,下交不渎,其知几乎。几者,动之微,吉之先见者也,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“《周易系辞下》

在《论语》和整个中华文化里“命”显然能划分成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:第一是生存状态的命——生命;第二是生存价值的命——责任、使命。

第一个命,是所有生物共有的概念,有生存和死亡两种状态。

第二个命则是人特有的,指人的价值。人的价值大,便是君子;小则是小人。人的命再大成了永恒价值便是:死而不亡者寿。

“命”的其它含义均可以归结到这两个层面之内。

“不知命”当然不可能是命的第一层意义。因为飞禽走兽也知道有“命”,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,更何况是人?从《论语》第一句“不亦说乎?”我们就就知道,孔子的思想

十分强调人和动物,小人和君子的区别。在“命”字的含义上也如此。《论语》里的“命”作为哲理概念当然不会停留在生物无区别的生命意义。更多的是突出人所特有的生存价值的“命”——也就是人的责任、使命。

“命”的这一层含义又经常与“天”相关,天和命组成“天命”。

当然儒家的“天”并非指神秘莫测的“上帝”、“神仙”或者不可知的力量,而是指我们所处的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及现状。也就是我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规律和现状。发展规律和发展状态又与时间有紧密关系,所以“天”和“时”有常同义,连用成“天时”。儒家“天时”表示的含义就是: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及现状。因此,孔子才说自己“五十而知天命”。天命是可知的,但需要智慧需要时间去学习和研究自然社会规律和现状。等我们学习透彻了自然就能“知天命”。当然,现在的社会自然情况越来越复杂,孔子也到五十岁才知,恐怕我们要更长的时间。

天时,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非常关键。天时/时机恰当,做事情事半功倍,反之则事倍功半,甚至徒劳无功。易经里有这句话:“几者,动之微,吉之先见者也,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”讲解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时我们谈到“时”:君子懂得把握时机,得其时;智者见势而为,与其时;常人随波逐流依其时;常人之下惶惶终日,不得其时。如有君子之上近于圣人,能左右时局则不但能得起时,甚至可以主动影响时势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势头。

“天”、“命”合起可以理解为:

由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及现状所决定的个人责任和使命。

这是一个人在其它人心中的外在存在(社会存在)。与之对应的是“人命”,由身体生理发展规律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个体存在状态(个体存在)。

我们此前分析,君子和小人之别就在人生价值大小。君子的人生价值比小人更大。如何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?从本质上就看人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。人所承担的责任越大其人生价值不就越大吗?可以说在《论语》里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的责任、使命是同一个东西。这也是《论语》“命”的确切含义。我们再放大一些,在整个中华文化里也是如此。《道德经》里的“死而不亡”不就是抛弃人生状态而讲人生价值吗?

对于个人而言影响“命”因素非常多,我们可以把这些复杂的因素分成两方面: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。客观条件就是自然和社会规律及现状——这已经是非常大的题目。主观认识就是我们对自己在环境中的责任和使命的认识——我们要在这个环境里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?两方面同样重要。

我们看看“命”的这两方面因素不正是我们在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所指的学习对象“自然及社会知识、认识自我”——君子之道吗?可见,《论语》里的“命”和“君子之道”是相通的,具有相同的内涵。

影响“命”的各方面因素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认识,但要把握这些因素需要很高的智慧,专心学习。如果我们只知一二,命就显得难以把握。即使是孔子只能“五十而知命”。可见,“知命”不是简单的事情,需要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地积累。希望我们的同学从今天开始,多思考“命”的问题。总有一天,我们的同学也能达到知命的境界。能理解把握自己的“命”。

这个星期就把:我们的“命”是什么?也就是我们的责任、使命是什么?作为作业留给同学们思考。同学们把现在对自己“命”的认识写下来,看看大家对“命”认识程度。看看同学们如何理解我们当前所应当承担的责任,我们所肩负的使命。

我们学习国学不可不谈“命”。“命”是儒家文化里相当大的命题,也是中华文化中很大的一个题目。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理解它。不要学国学学成了算命先生。把本来明晰的人生道理理解成虚无缥缈的东西。把讲人生讲生活的国学变成故弄玄虚的学究。

通过前面的学习,我们知道基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《论语》非常重要。下面我们再把“命”、“道”、“君子”、“天”和“时”几个概念及相关的章句拿出来理顺他们的关系:

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《易经•系辞上》

是故,形而上者谓之道;形而下者谓之器;化而裁之谓之变;推而行之谓之通;举而错之天下之民,谓之事业。《易经•系辞上传》

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“《易经•系辞下》

君子不器知命救世

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知命救世

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!知命救世

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知命救世

君子义以为上。知命救世

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学以致其道知命救世

君子义以为质,礼以行之,孙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君子哉!知命救世

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君子忧道不忧贫。知命救世

我们可以以“形而上者谓之道;形而下者谓之器”为主线,把这几个概念联系起来:

君子与道的关系

君子不器(君子,道)——君子上达(道),小人下达(器)——下学(器,具体的知识技能)而上达(智慧,哲理)

君子:品行德才秀杰——是有较高人生价值、地位(上达智慧哲理之道)。小人:品行德才不出众——人生价值、地位不高(下达具体知识技能之器)。但君子也是小人成长过来的,首先要做好小人,所以又要“下学”然后才能“上达”。于是,君子忧道不忧贫,君子谋道不谋食。

形式而上之道,正是君子所追求之“道”,是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,也就是孔子思想里的“君子之道”。

“器”与“道”在论语里意义相对,我们也略做了解:

子曰:“君子不器。”知命调运

子曰:“管仲之器小哉!”邵氏救世

子贡问曰:“赐也何如?”子曰:“女器也。”曰:“何器也?”曰:“瑚琏也。邵氏救世

子曰:“君子易事而难说也:说之不以道,不说也;及其使人也,器之。”知命调运

子曰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”邵氏救世

君子是具有较高人生价值的人。君子之道便是这个价值的体现。价值在现实中又体现到我们的责任上。孔子要求学生成为君子,就是希望学生获得更大的人生价值。于是后世的儒家总是希望自己能承担更大的责任——以天下为己任,面对责任乐于承担,从不推卸。承担更大的责任就是获得更大的人生价值,就越能成为君子。而责任和人生价值不就是孔子说的“命”吗?从这个角度看“君子之道”和“命”其实是同一个概念。

如何理解“君子之道”如何实践“君子之道”?在《论语》的第一句,孔子给了答案我们:学而时习之!学和习的内容就是“君子之道”。我们看这句话中的“时”。通过此前的分析我们知道:此处的“时”便是“天时”之“时”。正如前文所说“天时”便是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及现状。“时习”君子之道,是说要在恰当的时机实践“几者,动之微,吉之先见者也,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”。“天时”和“命”合在一起便是“天命”。

学而时习之,“学”的是君子之道,知道自己的责任和如何承担责任,也就是“天命”。“习”是承担责任,实现理想,体现价值。如此不就可成“君子”了吗?

反之,如若“不学”。我们就不知自己的责任使命,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,更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这样有什么方法获得较高的人生价值?有什么方法成为君子?所以说:不学,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!

君子与命与天的关系:

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

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。

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

邵氏救世: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。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?

(“君子”死生有命。省略主语。)

最后,我们通过一个图,把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和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!”这两句的对应关系直观体现出来:

《易经》说: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

《论语》里也有:君子不忧不惧。

知命是君子与小人之别。当然,小人也能获得较高的人生价值,但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,而是:“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徼幸”。(《礼记•中庸》)

明白了“命”是通过我们学习、思考和实践等主观能动去把握,而不是神秘主义的“上帝”或“上天”赋予的,就很容易明白:善易者不卜!什么意思了。

第一句:学而(知命),时习之(为君子),不亦乐乎?

第二句:(不学而)不知命,(无以习),无以为君子也!


邵长文改运救世-->




943343456227 2024-10-09 03: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