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命”在《论语》我们可以看到,在中国文化里“命”、“道”、“君子”、“天”、“时”和“知”这几个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。非但在《论语》中,在其它的经典里也如此。就如上面的《诗经》。
“知几其神乎?君子上交不谄,下交不渎,其知几乎。几者,动之微,吉之先见者也,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“《周易系辞下》
在《论语》和整个中华文化里“命”显然能划分成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:第一是生存状态的命——生命;第二是生存价值的命——责任、使命。
第二个命则是人特有的,指人的价值。人的价值大,便是君子;小则是小人。人的命再大成了永恒价值便是:死而不亡者寿。
“不知命”当然不可能是命的第一层意义。因为飞禽走兽也知道有“命”,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,更何况是人?从《论语》第一句“不亦说乎?”我们就就知道,孔子的思想
十分强调人和动物,小人和君子的区别。在“命”字的含义上也如此。《论语》里的“命”作为哲理概念当然不会停留在生物无区别的生命意义。更多的是突出人所特有的生存价值的“命”——也就是人的责任、使命。
这是一个人在其它人心中的外在存在(社会存在)。与之对应的是“人命”,由身体生理发展规律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个体存在状态(个体存在)。
我们看看“命”的这两方面因素不正是我们在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所指的学习对象“自然及社会知识、认识自我”——君子之道吗?可见,《论语》里的“命”和“君子之道”是相通的,具有相同的内涵。
通过前面的学习,我们知道基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《论语》非常重要。下面我们再把“命”、“道”、“君子”、“天”和“时”几个概念及相关的章句拿出来理顺他们的关系:
是故,形而上者谓之道;形而下者谓之器;化而裁之谓之变;推而行之谓之通;举而错之天下之民,谓之事业。《易经•系辞上传》
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知命救世
君子义以为质,礼以行之,孙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君子哉!知命救世
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君子忧道不忧贫。知命救世
我们可以以“形而上者谓之道;形而下者谓之器”为主线,把这几个概念联系起来:
君子不器(君子,道)——君子上达(道),小人下达(器)——下学(器,具体的知识技能)而上达(智慧,哲理)
形式而上之道,正是君子所追求之“道”,是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,也就是孔子思想里的“君子之道”。
子贡问曰:“赐也何如?”子曰:“女器也。”曰:“何器也?”曰:“瑚琏也。邵氏救世
子曰:“君子易事而难说也:说之不以道,不说也;及其使人也,器之。”知命调运
子曰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”邵氏救世
学而时习之,“学”的是君子之道,知道自己的责任和如何承担责任,也就是“天命”。“习”是承担责任,实现理想,体现价值。如此不就可成“君子”了吗?
反之,如若“不学”。我们就不知自己的责任使命,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,更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这样有什么方法获得较高的人生价值?有什么方法成为君子?所以说:不学,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!
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
邵氏救世: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。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?
最后,我们通过一个图,把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和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!”这两句的对应关系直观体现出来:
知命是君子与小人之别。当然,小人也能获得较高的人生价值,但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,而是:“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徼幸”。(《礼记•中庸》)
明白了“命”是通过我们学习、思考和实践等主观能动去把握,而不是神秘主义的“上帝”或“上天”赋予的,就很容易明白:善易者不卜!什么意思了。